江华9万名中小学生走进劳动基地、工厂
2022-03-24 14:21:53中国教育新闻网

劳动基地学种植、走进工厂体验、在学校厨艺社团学烹饪、编织竹编、学古法造纸……年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中小学拓展劳动教育,9万名中小学生走进劳动基地、工厂,奔向乡村和企业,或动手劳动,或向农民、民间工匠艺人和车间技术员学劳动技术,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全面培养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兴趣。

“班上在劳动基地种植的萝卜卖了3000多元,可以作班费,可以资助贫困学生。”日,江华县大石桥中学的孩子们种植的萝卜迎来丰收,大家忙着对如何使用这笔收入进行规划。

“我们的学生虽然大多来自农村,但不少学生没干过农活。学校结合实际,将16亩荒地开辟出来,建成劳动教育基地,种植了萝卜、蒜子等蔬菜,让孩子们体验劳动教育之美。”该校校长黄渊湘介绍。

在江华,全县多数中小学校几乎都像大石桥中学这样开辟了劳动基地。例如,江华河路口中学开荒建设7亩的劳动基地“育才园”,实行分班级分区域管理模式,每周由教科室定期对各班责任区进行检查、指导、督促、管理、评价,促进学生合理开展劳动实践。该校校长甘科东介绍,孩子们在基地学会了种辣椒、南瓜、青豆、玉米,学生吃上了自己种植的劳动果实。

茶园完全小学、车下完全小学等小学都是“袖珍”学校,校园里难以开辟出劳动基地。他们纷纷充分利用靠农田等优势,向农户租赁农田作为劳动基地。

沱江镇第七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该校没有预留劳动教育基地,便购回废旧汽车轮胎,建成花盆式的劳动基地,建成“植物养护园”,孩子们分班种植时令蔬菜瓜果,感受劳动的乐趣。

为让劳动教育更加丰富,该县涛圩镇中心小学、大石桥乡中心小学等10余所学校把瑶族织锦、瑶族花篮、瑶族竹篮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瑶族编织手工技艺民族手工融入教学,共开设了数十个瑶族织锦室、艺术室,聘请本地瑶族传承人教授学生瑶族织锦,让孩子们在学中传承民族文化。

大路铺镇神岗村是典型的瑶族聚居区,做龙、舞龙、打瑶家拳的传统风俗已有500多年历史。大路铺中学、大路铺镇兴佳完全小学充分利用这个优势,通过村校合作,建设做龙基地。“先制作龙头和骨骼,糊上彩纸,将装饰粘线粘上去,用布包装缝制好,再依次安装牙齿、舌头、龙珠、嘴唇、眼睛、眼线、龙角、腮、胡须。”大路铺中学学生李铭章边说边示范龙头的制作方式。

码市中学开设扎染、丝网花、雕刻、锦绣、衍纸、剪纸等20多个民族手工技艺课堂,不少学生用灵巧的手把一块块白色布扎染成“太阳”“环花”图案,用丝线编织着一朵朵鲜艳美丽的花朵,用串珠串起了笔筒、画框等工艺品。该校九年级210班学生单克力通过木刻课堂,学会了木刻,并把课上精心制作的木刻作品拿到网上销售。“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这是自己劳动获得的,也算为家里尽了份力。”单克力谈起自己的收获,兴奋地说。

“上个周末,孙子帮我种了玉米,问他才知道是老师教的。现在他总能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光,懂得珍惜粮食了。”三年级小陈的奶奶高兴地说。江华沱江镇第二小学创新开展“光盘行动”“节约粮食”教育,将此项教育融入日常亲子体验式劳动教育中。

“全县各学校通过开辟劳动基地,丰富学生劳动实践体验,深化孩子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会节约粮食,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江华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相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 磨炼意志 接受锻炼 劳动技术 全面培养劳动技能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