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解决了我们的小语种人才荒。”湖南一家国际物流公司操作部经理苏艳告诉记者,该公司贸易对象主要是以俄语为主的国家,成立之初因缺乏俄语人才,开展工作存在很大困难。而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先后20多名俄语专业学生到该公司就业或实习,助力公司业务开展,公司成立仅几年,年营业收入就达到2亿元以上。
近年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建设小语种专业,助力湖南与世界各地的商贸往来,70%的外语专业毕业学生直接服务于“湘企出海、湘品出境”,有力解决了外贸企业对小语种人才需求的大痛点。
找准定位:解决企业出海人才需求痛点
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自贸试验区获批……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小微型外贸公司和跨境电商企业悄然兴起,企业对精通外语语言知识、掌握外贸业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走高。
不过,小语种人才培养却相对缺乏。阿拉伯语是22个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这些国家均在“一带一路”沿线上,但我国每年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只有1000余人。同样,在葡语国家和我国经贸往来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每年葡萄牙语专业毕业生也只有1000余人。
“对于地处内陆、位居中部的湖南来说,小语种人才缺口更大。所以我们加强了小语种专业建设,着力为社会发展尽到我们的责任。”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董事长宁平说,作为一所以外语类专业为主导、以涉外商贸服务类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迅速构建了商务外语特色专业群。
2010年,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阿拉伯语专业成立,这是中南六省第一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该专业主要培养“阿拉伯语+国际商务”的应用型阿拉伯语人才,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中阿文化交流。
同时,应用俄语、应用西班牙语、应用葡萄牙语……各类小语种纷纷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安家”。目前,该校外语类毕业生就业率达98.6%,其中70%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直接服务“湘企出海”战略,每年约有10%的学生赴境外就业。
找准模式:破解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才培养痛点
与本科院校相比,外语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如何让学生有竞争力、在企业中受欢迎,一直是学校的痛点。
2012年,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外语类专业设计“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兼备、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兼通、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兼有的“三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们将人文素养全程融入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拓展中,职业素养更是全方位聚焦职业教育,多元化聚焦职业体验。另外,我们鼓励外语类专业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取得相应的国际资格认证。”该校教务处处长赵慧敏说。
而对于“外语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该校更是下了大力气。在课程设置方面,所有专业实现了外语教学3年不断线,所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全部采用多语主持、同步翻译的方式,并积极组织外语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外语竞赛活动。
对于专业技能,该校实训教学根据各外语专业特征,在校内建立商务谈判实训室、同声传译实训室、国际商务业务综合实训室等20多间。每个专业建立了5—8个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必须有1—2个为“湘企出海”的规模企业。
“我很感谢学校对我的全面培养,除了语言技能外,我还学习到了各类商务技能,并作为志愿者全程参加了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这种大型活动。”该校应用西班牙语专业大三学生柯静茹说。
找准渠道:破解校企精准对接痛点
“过去,企业难以精准找到符合需求的人才,毕业生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院长肖建安眼里,教学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是该校深受企业欢迎的理由之一。
近年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学院这一平台,实现了3个对接:课堂教学和岗位知识需求紧密对接,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对接,专业培养体系和社会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2021年,有10余家电商公司到该校招聘俄语人才。针对市场情况,该校在俄语专业拓展课程模块里新增了跨境电商运营课程模块。
为进一步紧密对接市场,该校与湖南高桥大市场多家企业筹备建立小语种服务中心,先后与151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设了6个校企合作订单班,还在校内建立了数个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该校投资300多万元,在行政科技孵化楼6楼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跨境电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设465个实习实训岗位。基地将跨境电商企业真实场景搬入校园,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在校内开展真实电商项目运营和项目售后服务。
“基地每年为湖南和珠三角地区培养约800到1000名电商从业人员,从而实现让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高质量精准对口就业模式,推动校、企、学三赢。”产教融合学院教师彭晋湘说。(记者 阳锡叶)
相关新闻
热搜榜
03-23
03-23
03-22
03-22
03-21
03-18
03-18
03-18
03-17
03-16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