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多了一颗“中国星”!华中科技大学永久命名“华中科技大星”
2022-03-22 13:57:18中国教育报

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华中科技大学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礼物。国家天文台日宣布,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从此,天空又多了一颗“中国星”——“华中科技大星”。

这颗小行星是1995年12月6日由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的(1995 XO2),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周期3.37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报》通知,这颗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其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而487则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两者相互呼应,寄托着爱校之情。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被国际公认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发现者获得命名权以及命名小行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认可、审批程序。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唯一以及永久不可更改,能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吴庆文说,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意义深远。他和学院同仁期待大力发展顶天立地的基础科学,推动中部地区开展测地观天事业。

华中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彰显担当。学校积极推动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1983年10月,学校开始筹建实验室天体物理教研室(挂靠物理系),1996年组建天体物理团队,2014年在物理学院成立粒子与天体物理研究所,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华中地区首个天文系。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加入“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2021年成立国家天文台—华中科技大学“天眼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中部地区FAST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天文领域做出诸多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于2018年成功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这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的赶超,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做出实质贡献,也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贡献。

2021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研制并交付使用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经过多个点位的双盲测量评估,以及多家单位的专家综合评定,该仪器精度达到微伽水,受到用户好评,已顺利通过验收。2022年,由华中科技大学立项的国产设备获得了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这一数据,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德后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关键词: 天眼联合研究中心 观天事业 意义深远 实质性贡献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重庆工商学校打造异地校企“育人共同体”实现校企优势资源共建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