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 让更多人才成长为战略科学家
2022-03-11 13:50:09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是既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也能谋篇布局国家科技创新蓝图规划的领军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科技人才布局的不断优化,各项支撑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我国已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科研人员队伍,然而缺少足够数量的战略科学家。如何让更多人才成长为战略科学家,创造怎样的环境才能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我认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在我国凝聚起更为磅礴的科技创新力量。

营造适于人才成长生态环境的“外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了人才工作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持续深化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保障科技人才能够在科技创新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更多科技人才成长为战略科学家。

今年全国两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要以科技人员为中心,围绕调动人的积极、创造等重点来推动落实优化各种创新生态的政策举措,开辟专门的青年科学家项目,让青年人有更多机会在科技创新的台上能够一展身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认为,培养出一代代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人才,需要良好的科研氛围、优质的科研题目,以及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应根据科研需要,适当给予正处于黄金年龄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对科技资源分配的更多话语权和更大主导权,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使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潜心学术。

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勤修“内功”。

战略科学家作为引领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前瞻判断力,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提出,战略科学家应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建设建议,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战略科学家还要兼具国际视野,掌握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能力,以此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制高点。全国政协委员顾祥林则认为,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顶尖人才、高端人才和骨干人才“孵化器”作用,形成在优势领域的科技人才接力和后发领域的科技人才扩容。同时,应鼓励和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勇闯“无人区”的高水人才培养方案,引导高校聚焦基础前沿和重点产业领域,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战略科学家。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探索脚步永无止息。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在产出方面,推动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的同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7万亿元,大大超过研发投入。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已从2012年的第34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科技工作在推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战略科学家之所以被视为“国之重器”、民族的脊梁,不仅因其开创的贡献,也因其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如今科研人员身上展现出的尤为可贵的拼搏精神,未来在各类政策保障下,也将成为助推他们前行的力量,促使他们向着战略科学家快速成长。

关键词: 战略科学家 尽展其能 创新高地 科研氛围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阎晶明:增加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提升写作能力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