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 怎样做才科学?北京市朝阳区这样做
2022-03-21 08:17:48中国教育新闻网

■聚焦幼小科学衔接

“小蜗牛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它就藏在生字的后面,看谁的小眼睛最管用!”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一次别开生面的“生字快闪”正热闹地进行,一年级的学生们齐声读出大屏幕上闪过的字词,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兴奋与期待。

这次“生字快闪”,正是幼小衔接的有益尝试。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致力于构建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幼小衔接,怎样做才科学?

在北京市朝阳区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该区立足整体、着眼问题、探索创新,为这个问题交上了一份答卷。

统筹规划,政策领航

幼儿园怎样帮助幼儿做好准备?小学要从哪些方面衔接?“零起点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朝阳区教科院小学教研部教研员张瑾认为:“我们首先要做到不超纲、不超标,了解政策的‘红线’在哪里;其次是更新观念,让教师理解,依托知识提升素养比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

2021年9月9日,朝阳区教科院主持召开幼小衔接工作推进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学区负责人、部分园长、校长、学科骨干及幼儿园(社区办园点)保教干部等1100余人参加。

这次会议是通识的,教研员承担起了导读的责任,通过文件学、案例分析等,参会教师在会上“吃透”了政策。“大家明确了‘零起点’不是‘零基础’,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学得会、学得好、学得足……”张瑾说,会后的回访问卷显示,参会教师对会议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但紧接着,参会教师又有了新的疑惑:“我该如何做?”

12月9日,在前期会议的基础上,各学区幼儿园和小学的干部结对,聚焦机制建设、课程建设、核心问题等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将《指导意见》提及的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与学区已有文件进行融合,将此前忽略的内容补充进来,将未涉及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创造。

通过这样的“转”“融”“补”“创”,骨干教师得以把握本质进行创造设计,一线教师有了可利用的教案、课件等大量资源和研究成果。

一切,都与政策的领航密切相关。

“早在2018年,在朝阳区教委、教科院系统规划下,我们就基于政策驱动、区域发展需求和儿童发展需要,通过学前全程、幼小双向、家园校三方协同贯通式培养,致力于转变教师和家长观念,帮助儿童顺利过渡。”朝阳区教科院学前教研部主任黄培说。

2021年下半年,朝阳区教委、教科院共同研究制定《朝阳区进一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方案》,结合学段特点,聚焦衔接重点,提出了四方面共11条具体措施,以三年为周期,扎实有效推动幼小科学衔接工作落实

进退有度,课程重构

“儿童发展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朝阳区教科院院长杨碧君表示,“虽然幼儿园和小学属于不同学段,但都是基础教育的‘地基’,它们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共同支撑起儿童发展这座‘大厦’。”

幼小衔接工作,主体是幼儿园和小学,受众是儿童,关键在“衔接”二字。幼儿园向前“进”一步,小学向后“退”一步,衔接的契合点就产生了。

三里屯幼儿园与白家庄小学对接,该园教科研主任张雅静说:“原先双方各有一套促进孩子发展的目标,都认为是比较科学的,在互访后却发现,小学的要求和幼儿园预想的不一样。”就拿惯培养来说,幼儿园会将其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贯穿在三年时间里,孩子才能逐渐得。小学也有相应的惯培养,只是时间上、要求上会按照小学生标准进行,一些孩子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就会产生焦虑情绪。随着交流的深入,三里屯幼儿园完善了涵盖小中大班孩子的100条“好惯”,白家庄小学也给孩子留出了更多的适应时间。

面对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差异,朝阳区教科院紧紧抓住“课程重构”这个“牛鼻子”,以“非智力因素”为重点,围绕身心、生活、社会、学四方面的准备与适应,重构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

“整理小书包”“我的课间10分钟”“大手拉小手”“我心中的小学”……学前教研部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计典型幼小衔接活动60个、主题课程8个。小学教研部围绕“零起点”教学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并坚持“零起点”教学,使处于入学适应期内学生的学由“陡坡”变“缓坡”。

课程重构倒逼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反响如何?“不仅没觉得有过多压力,反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孩子和老师相互熟悉,比以往自我介绍等枯燥的形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坡度减缓了、活动丰富了,孩子在前三周都能较好地适应。”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一年级语文教师王佳说。

在王佳的课堂上,时常能看到单独游戏、行游戏、伙伴互助游戏、集体游戏。以“纸牌对对碰”游戏为例,孩子们将图片和字形生动匹配,自主学“日、月、水、火”等字的写法,不仅交到了朋友、适应了环境,语文素养也在游戏中进一步提升。

“这是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朝阳区教委学前科科长杨华介绍,在共同教研的基础上,朝阳区以“游戏化教学”为抓手,从“非智力因素”和“思维水”两个维度系统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从关注知识衔接转向关注儿童身心变化、思维方式的衔接。

目前,朝阳区已开发出不少衔接课程,比如语文学科围绕“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等学难点,形成1—3年级整套教学游戏设计及课件资源库,涵盖48个单元,178课时;数学学科开发指向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三类游戏共50余个……儿童熟悉的、喜欢的、科学的学方式逐渐在全区推广。

协同育人,多维评价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科学的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衔接的重要一环,是要扭转家长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的观念和行为。

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朝阳区积极探索家园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家园校点对点研究共同体,推动三方的交流、研究、评价、反馈。

朝阳区教科院学前教研部教研员冯桃表示:“我们以幼儿园为纽带,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给家长开展专题培训,讲解孩子进入小学所需的必备素质及易出现的问题;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感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良好行为惯及学品质的发展变化,促使家长接纳和认同,进而发生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

幼小衔接理念转变后,成效又该如何衡量?

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朝阳区建立幼儿园、小学与家庭评价反馈机制,还创造地提出“绿色评价”,转变单一的评价维度,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使学生在全方位评价中找到自信。

“绿色评价”充分尊重儿童发展差异,强调个体纵向比较原则,即自己和自己比较,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就是成功。以此为导向,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设立“10N4”奖项,10项奖包括爱心、守纪、学、诚信、劳动、健康、礼仪、出勤、安全、特长;N项奖包括杰出奖、团队奖、共育爱心奖、自拟奖;4项奖包括育爱奖、小钱学森杯、小博士、小健将。同时设计了月评表、学期总评表,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及家长评,多维度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好奇好问、喜欢游戏,是孩子天生的特点,教师要用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情境中学,在互动中学,成为学的主体。孩子们一定会喜欢这样的课堂,而不会焦虑是否能考到100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张雅静如是说。

关键词: 立足整体 着眼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 探索创新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陕西:严禁无资质机构入校开展近视检测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