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加速演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定能力成为必然要求。为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高校积极推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本文以其中4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为例,分析其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方面的共性与特性,以此总结我国高校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成效、举措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我国高校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国际胜任人才的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与指引下,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国际胜任人才的培养,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例如,同济大学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以多语能力和国际组织任职必备的知识与素养为核心,通过“主修专业+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位”进阶式培养体系,培养符合“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具有坚定中国立场、宽广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专业领域参与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的国际胜任人才。大连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采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企业+学校”结合的培养体系,借助案例教学、角色模拟教学等培养模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通过短期交流课程、国际暑期课程、国际化课程等助力具有全球思维、国际视野、国际化适应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培养。
国际胜任人才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的数量稳中有升。为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国高校积极拓宽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渠道,并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人数稳中有升。例如,上海财经大学自2015年至今,已选拔并培养8期近200名学生,67人次在联合国相关机构、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完成实习历练,10人入选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库,多人以优异的实习表现留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项目事务厅。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16年以来,成功推送68名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总部等,多数学生是顶岗实习。
国际胜任人才培养项目初具规模与影响力。我国高校立足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形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项目。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开发和编写相关的“国际教育”与“发展教育”教材,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与实践的联系,为培养国际胜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上海师范大学与国际组织深入合作,实践培养国际胜任人才。不仅与之开展合作研究、委托培训,还有多位专家应邀进入国际组织的理事会和常设委员会,担任决策咨询专家。例如,张民选教授先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顾问、终身学习研究理事和教师政策委员会常任委员。
高校多管齐下培养国际胜任人才
形成学校和院系多层次联动机制,提供政策保障与制度保障。我国高校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多所高校都设立了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形成学校和院系等多层次联动机制。例如,中央财经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国际化工作,在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各层面在逐步加深对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由主管校领导协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国际合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等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任务,定期召开基地建设工作协调会,协调学生选课、学分认定、实习推送等项目细节,形成了各部门和学院协同联动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出台配套政策,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启动后,学校整合校内相关院系和部门,形成了“培养-推送”全过程、“院系(部门)-基地-就业平台”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
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我国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2017年在国内率先设置“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设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本科项目,并在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点下新设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方向,目前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项目已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国际关系学院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双学位和辅修学位。清华大学于2018年成立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全球胜任力辅导支持,让全球胜任力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此外,清华大学鼓励院系设立学科相关的国际化能力提升项目,针对性加强双学位、辅修、兼修和证书建设,做好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探索出“教学为主、实践引领、资源共享”的独具人大特色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成立国际组织学院,并推出“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首届“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招收本硕博学生共计240人,生源来自学校的18个学院。
从学校特色出发,培养具有特色优势的国际胜任人才。我国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充分立足各自学校特色,打造高质量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品牌。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以农业和减贫为特色,以全球治理为导向,以贡献全球治理新型人才培养为方向,以国际发展理论为核心,培养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粮农治理和减贫治理等领域高素质涉外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自身“空天信”融合的学科特色,与全球高校开展合作,建立了一批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项目。北京理工大学则发扬学校学科行业优势,以创新包容的态度开展国际化团队合作,提出了国际行业导向、国家需求导向的“国际行业胜任力”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国际胜任人才。
深化全球合作,拓宽国际胜任人才合作培养的“朋友圈”。我国高校通过与国外高校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构建起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全球合作网络。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瑞士日内瓦大学合作实施“中欧欧洲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具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和国际组织经验的高层次法律精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联合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合作实施“当代中国与欧盟研究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培养新时代全球化人才。外交学院则落实以推送为导向,构建输出型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合作,选派学生赴海外实习。中国政法大学着眼于国家对涉外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等7所高校合作,创办了国内首家中德法学院,连续选派200多人赴德国交流学习并攻读硕士学位,大力培养精通大陆法系的高端法治人才。
多渠道助推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我国高校重视实习和就业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为学生实习提供渠道和帮助,从人才培养“出口”端的高要求倒逼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实现国际胜任人才输送的常态化。例如,北京大学积极拓展国际组织实习资源,一是主动对接国际组织;二是精心打造就业信息平台,积极提供职业技能指导;三是加大国际组织实习资助力度。复旦大学打造“项目渠道、人员遴选、项目管理、危机预案和资金支持”五位一体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体系,探索完善海外实习过程管理体系,设计学习成效评估、实习成绩认定、生涯规划辅导等机制,解决学分认定、质量控制和就业导向等问题。上海海洋大学重视关注参加国际组织实习生的后期发展,尤其重点关注国际组织实习生优秀代表,完善国际胜任人才发展跟踪机制。
在推动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我国高校充分利用校友和国际组织官员等资源。例如,清华大学邀请有国际组织就职经历的校友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位申请一对一辅导;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英语口语表达、英文学术活动、世界文化探索、跨文化交流等培养资源,并陆续邀请联合国副秘书长等多位国际组织高级官员来校讲座。中国人民大学积极举办国际组织实习宣讲会,邀请以往曾赴国际组织实习的优秀校友分享国际组织申请和实习经验。
重现意识培育,兼顾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培养。我国高校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意识培育。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坚持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立场、民族情怀、政治敏锐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我国高校也重视对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的培育。中央财经大学注重校园的国际化氛围建设,不断培育师生关注国际组织和全球发展的土壤。通过举办课程、讲座、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的认识度和参与感,提升学生的全球使命感。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成立国际组织类社团协会。我国高校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成立学生性的国际组织社团和协会。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发展协会是全国高校中第一家国际组织类学生协会,该协会为对国际组织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自助互助探索路径、畅通渠道的支持平台。上海交通大学通过成立学生国际组织发展协会引导学生参与全球治理。上海外国语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是学生会下属协会,致力于推动模拟联合国项目的推广与发展,自2009年起,已成功举办7届上海模拟联合国大会。南京大学成立了学生国际组织发展协会,组织国际组织系列讲座、全球议题对话沙龙等各类活动,建立人才储备。华中科技大学于2008年成立了学生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协会,邀请有国际组织任职经历的官员来校讲座,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重视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育一流师资。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流师资培养一流的国际胜任人才。例如,东南大学积极开展教师培养计划,2021年1月组织90名教师参加首期高层次国际化创新实践项目线上师资培训,专项培养教师将人文交流理念和全球胜任力融入国际化教学与培养工作的能力。华南理工大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跨校联动、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建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聘请国际组织官员担任名誉教授;培养一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以及国际组织职业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对参与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教师,制订鼓励性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素质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境外培训、远程在线教学等方式,面向相关专业教师,组织50多场与全球治理相关的师资培训。中央财经大学在教师团队组成上,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联合导师组,即语言文化导师、专业导师、国际组织实务导师。同时,学校也通过建设引智项目、支持教师参与国际会议等方式,鼓励教师提升国际胜任力。
加大对国际组织、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我国高校不断加大对国际组织、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研究,通过加强理论供给,提升国际胜任人才的研究水平。例如,进入21世纪以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政府间国际教育组织的系列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相关论文和专著,提出一批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成为国际教育组织研究的重要核心力量。中国农业大学积极开展高水平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贫困研究和中非研究等领域多项政策建议或成果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同济大学依托学校智库建设,不断丰富区域国别教学与研究资源,加强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研究。
鼓励学生走向全球,让学生获得国际组织相关实践经验。我国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更鼓励学生走向全球,通过对国际组织的实地参访,实现对国际组织的直观感知,获得国际组织相关的实践经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支持学生对国际组织进行实地参访,进而提升学生的国际组织胜任力,增进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其日后竞聘国际组织增强竞争力。南京大学组织学生赴国际组织实地参访和国际组织技能海外实训等。东南大学适时开展国际组织专项参访项目,支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地参访,了解国际组织的运行和管理工作。
发起成立平台,改变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被动角色。以往,我国高校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方面,更多扮演“追随者”和“实施者”的角色,随着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日益深入,我国高校开始发起成立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平台,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实现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同中国科学院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The Allian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Organizations,简称ANSO)活动。ANSO是首个由37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综合性、实质性国际科技组织。截至2020年底,成员机构发展至59家,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ANSO每年向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现已有多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毕业后到ANSO秘书处工作。
同质化制约高校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体系和规律有待完善深化。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在体制机制和规律认知上还有待完善和进一步深化。这其中包括部分学校办学经验不足,对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缺乏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机制不完善;教学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校内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需进一步增强等。
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存在同质化现象并缺少相互合作。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且高校间的合作相对缺乏。清华大学认为,各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基本大同小异,长期来看不利于各高校协同发力,亟需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形成良性共进的差序格局。此外,外交学院也提出,全国高校范围内尚未建立国际胜任人才统一合作交流机制,缺少优质课程、师资等资源共享平台。
国际胜任人才培养需进一步固化并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我国与国际组织的常态化、国际化合作还存在较多问题。外交学院提出,由学校自行搭建与学科专业对口的国际组织的机制化合作以及成建制地推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难度较大。此外,外交学院与国际组织合作多为口头协定,部分合作机构尚未签订正式合作协议或人才输送合作备忘录。同济大学提出,与国际组织联系有待突破,推送渠道有待进一步开发。东南大学提出,与国际组织交流合作尚不充分,项目保障不足。
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影响力有限且渠道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影响力有限,且培养渠道较为单一。北京大学提出,其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国际影响力有限。与海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项目相比,北大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项目在学科建设和影响力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科学院大学提出,其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产出体量和规模偏小。上海外国语大学提出,目前与国际组织合作的渠道主要集中在高级翻译学院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鉴于国际组织用人对特定专业的需求,其他院系共享度不足。
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师资等资源存在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作为系统性工程,涉及较多学科与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学校尚未开设国际关系相关学科的原因在于相关领域师资不足、教学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东南大学提出,学校缺乏了解国际组织并且通晓主要国际语言、国际事务专业知识的专门教师。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但目前仍面临着较大挑战,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新阶段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全球化深入发展 师德师风考核 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
相关新闻
热搜榜
03-15
03-14
03-14
03-11
03-10
03-10
03-10
03-09
03-09
03-09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