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呼吁提高教龄津贴 今年要不要提第四次?
2022-03-04 14:04:26中国教育报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崔建梅本届任期最后一年,有件心事她一直放不下:呼吁了多年提升教龄津贴标准,虽然有一些进展,但还未落实,今年要不要提第四次?

2月8日,春节刚过,《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崔建梅便在手机上仔细浏览。当看到“加强工资待遇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这一条时,她兴奋地转发朋友圈并评论:“终于看到了,希望能够实现。”

如果了解崔建梅为此付出的努力,就不难理解她的兴奋。

崔建梅是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校长。既是人大代表,又是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她,了解到教师们对提高教龄津贴呼声很高。

教师教龄津贴是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为鼓励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而发放的一种岗位津贴。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师教龄津贴的若干规定》明确,从1986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教龄津贴制度。教龄满5年至20年以上的教师,每月可获得3元至10元不等的津贴。

崔建梅告诉记者,这个标准在上世纪80年代占教师工资总额的1/10左右,力度不算小。但30多年后的今天,各种津贴都已增长,“10元封顶”的教龄津贴却一直未作调整。

崔建梅认为,3元至10元的教龄津贴,既不能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也难以彰显尊师重教的意义,更无法表现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就此,崔建梅从2018年开始,连续3年提交议案,呼吁提高教龄津贴。她认为,教龄津贴应随着其他津贴、补贴的增长而增长,教龄满1年为10元,以后逐年计算,上不封顶。

对基层代表的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2018年,崔建梅收到教育部书面回复;2019年,又收到人社部书面回复,回复中表示:“考虑到教龄津贴和薪级工资在功能上重叠,对是否保留教龄津贴等问题,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研究。”

崔建梅多次与基层教师沟通、调研。教师们普遍认为,薪级工资是所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同拥有的工资部分,体现的是工龄因素;教龄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和工龄不能等同。教龄津贴和薪级工资在功能上重叠,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于是,崔建梅又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第三次提交议案。这一次,她收到了人社部与财政部的联合回复。“人社部还从北京派专人到蚌埠,当面听取我的意见建议。”她向人社部来访的专员建议,即使国家财力目前达不到,也应该有计划、分步走,至少在教师工资上应该优化结构,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呼吁提高教师津贴标准的不光崔建梅一人,多位全国和地方的代表、委员也为此努力。2016年,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建议教龄津贴应提高至200元到300元;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刘发英建议,探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标准,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翁丽芬、全国政协委员蒋齐等代表委员也为此呼吁。

对此,崔建梅说,自己和学校教师都很高兴,也期待早日实现!

韩鲁佳委员:让职教成为人才成长“第二赛道”

新华社记者 丁静

随着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起来,“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

进入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和紧迫进一步凸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都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重大改革方向,让人们对职业教育改变“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发展成为人才成长“第二赛道”的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职业教育在诸多方面依然与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距。“总体看,职业教育投入水远低于普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掣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韩鲁佳说。

2021年,韩鲁佳在学调研的基础上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提案》,她建议,从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扩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覆盖面,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科学把握财政资金配置方向等几个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份提案获得了全国政协2021年度好提案奖。

“不同类型、同等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和教育现代化水。”韩鲁佳说,这份提案能够获奖,主要是提案内容“踩”在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点”上。从10多年前接触到职业教育,她一直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0年间,她的多份提案涉及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

韩鲁佳认为,如果说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短板”,农业职业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在《关于着力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提案》中,她呼吁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法”立法。

在《关于进一步加大农机装备操作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力度的提案》中,她提出,农机装备操作人员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人群,应该划拨专项资金实施技能培训,针对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免费和资助政策覆盖面。

在《关于优化国家公派留学资源配置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提案》中,她呼吁增设“国家公派农科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打破以个人需求为主的选派模式,实施自主、连贯、规模化的成建制定向选拔和派出,精准聚焦和服务乡村振兴人才。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韩鲁佳说,应该统筹各方面力量,进一步聚焦教育投入、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社会地位等难点、堵点问题,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取消对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它真正成为我国人才成长的“第二赛道”。

(据新华社电)

柳茹委员: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积蓄力量

本报记者 唐琪

“刚刚步入2022年,就看到这项针对特殊教育的行动计划,都说这是特殊儿童的福祉,我认为这更是教育事业的福祉,甚至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福祉。”1月底,《“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感到十分振奋。

柳茹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她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国有一半的特殊儿童就读于普通学校,如果相关机制建设不健全、教师专业培训不及时,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在现实中便会成为“随班就座”。

2021年两会期间,柳茹提交了《关于加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提案》。2021年10月,柳茹收到教育部针对融合教育提案的书面答复。在答复中,教育部梳理了些年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举措,并表示,将吸收采纳相关建议,结合实际,积极谋划发展学前融合教育。

收到回复,柳茹感到“既光荣又振奋”。“更加充分、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关心,支持特殊儿童享有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以及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视。我也感受到教育部对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整体的规划和部署非常清晰。”

一年来,柳茹欣喜地了解到,许多地区都在积极尝试探索学前融合教育的新模式,例如借助互联网,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丰富多彩的线上课程包,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有些地区采取协同联动机制,实施特教学区负责制,选派特教机构优秀教师巡回指导,保证学校(幼儿园)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此外,在疫情背景下,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不断丰富……

“其实我关注的都是一些地区和学校自主开展的细微探索,”柳茹说,“但恰恰是这些小尝试、小突破,更能体现行业的真实发展情况,让我感受到整个社会正在联动起来,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积蓄力量。”

如今,“提升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在政策的支持下,教育工作者积极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与使命,期待更多的幼儿园、学校、社区、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积极地投入到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来。”柳茹说。

关键词: 基层教育工作者 高教龄津贴 党委书记 总校校长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海霞委员:引进内地或国外成熟教育机构模式 无异于“拔苗助长”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