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优秀教学与科研团队访谈报告
2022-02-11 14:03:53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9年5月24日,“高校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课题组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优秀教学和科研团队访谈。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局长、巡视员李志刚应邀出席,教育部人事司人才与专家工作处、北京大学人事部负责同志、北京大学法学院领导、教授、青年学者与会,同时邀请相关学院院长、专家和部分法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参加。访谈由课题组组长赵丹龄和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张守文特聘教授共同主持。

教书育人 硕果累累

北京大学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滥觞之地,是中国法学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是一代代决心致力于中国法制建设的莘莘学子心中向往的学术殿堂。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坚定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育人目标,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

师资队伍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石,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2016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高素质高水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第一标准,全面促进师德与师能相统一,聚焦教学科研质量、高端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着力打造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持续推进高素质高水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合理完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本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力打造一支与法学教育和法治进步相呼应的高素质高水教师队伍。在全面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台的同时,学院积极聚焦“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代责任与领导力”“中国特色与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着力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

追求卓越,强化交流。为全面实现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北大法学院积极推进涉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专业化、国际化教师队伍助力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2018年,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全球教席”(Global Faculty)计划,聘请世界著名大学法学院和机构的20位法律学者和实务精英担任教席。“全球教席”学者们在学院开设国际前沿法律课程,担任优秀学生的国际导师,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名师带动,言传身教。发挥名师的垂范效应与“传帮带”作用,激发教师在国家最高学府教书育人的荣誉感、使命感与奉献意识。着重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鼓励引导全院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双向促进,在育人实践中不断提升师德素养与师能水

结合实践,引领示范。法学院畅通高校和法治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渠道,选派多位优秀青年教师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或开展研修,在深入研究中国法治实践的同时,将最新经验与生动案例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融入中国特色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现中国智慧与中国实践。举办全国法学教育师资研修班、跨校合作暑期学校,交流师德师风建设经验,展现北大法学院在全国法学教育领域的引领者风范。

举办论坛,强调交流。法学院举办“全国法学教育高端论坛”等教学品牌活动,引领法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坚持重视青年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给与支持和鼓励,对青年教师和人才委以重任,给予适当的协助和帮助。

立足特色,沟通交流。学院立足自身专业特色,有效借助午餐沙龙、学术沙龙、学科读书会等活动台开展交流沟通活动。

教学改革,重视培养。从2010年开始,北京大学法学院启动了课程改革。法学院全面整理课程库,将400余门课程精简至260余门的基础上,调集资源支持新型课程的探索,在师资、学时、助教等方面为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拓宽国际视野的课程提供充足的支持。大力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增加教学产品,改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活动,引领中国法学界教学改革风潮。

多元评价,发挥效能。学院始终秉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立院方针,将教学与科研视作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两翼不可偏废。注重多元评价,采取多维方法,科学客观设置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以上好每一堂课、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教书育人的核心要求,围绕国家法治发展建设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开展科学研究,以高质量代表作品推动学术创新和实践进步。

教学相长 师生共进

课题组为深入考察了解高校优秀团队建设特点,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认识、感受和实践,以及形成的师生关系、文化氛围乃至学术生态特点,专门设置了“对话教师”“师生问答”等访谈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直接感受到师生们对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高校主要任务看法的同频共振。比如,关于高校院系基层党建工作如何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共同促进问题,法学院党委书记郭雳教授、环境学院党支部副书记陆克定教授认为,做好党建工作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有助于强化对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可以更好地促进团队发展和文化建设,既能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又能培养学科发展的“双带头人”。对于如何看待学术奖项、人才“帽子”对青年教师成长,以及对教学、科研的影响和作用问题,北大法学院陈兴良教授说,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累积效应,教书育人要躬身投入一辈子,在青年时期给予适当奖项和人才计划的鼓励,有利于激励青年教师成长。

随着课题组与教师对话的深入,大家对当前如何克服“五唯”现象、建立人才评价合理机制、加快青年人才成长举措等进行了热烈交流和讨论。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吴联生教授介绍说,教师成长规律表明,不同学科人才成长成熟的年龄不一,如中文学科一般要五六十岁才能有所建树,如何鼓励年轻教师尽快成长,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共同努力,比如建立适合青年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政策举措、人才项目。光华管理学院注重培养和管理机制,学院学术标准高,教书育人成效、学术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等与薪酬分配挂钩,建立适当压力下的竞争淘汰机制,一切以实际贡献为考量,“用国际标准做中国的商学院”。

法学院何其生教授、蒋大兴教授表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大,评价指标的设置要尊重教学科研规律,要给青年人才适当的自由空间。随着我国逐渐走全球治理舞台中心,双边和多边国际谈判活动不断增多,亟需具有厚实国际法知识、能够熟练参与谈判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专业人才。因此,培养更多国际法专业人才、建设好国家智库是当前法学人的重要任务,未来希望有更加良好的鼓励机制支持青年人才发展。

在学生与教师问答对话环节,学生们围绕如何有针对地加强教学、科研能力的训练,以及老师们在繁忙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各方面的衡等提出了问题。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说:总体来说,教学本身也是对科研成果的表达方式,科研做得深入,课堂呈现效果就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本身也具有一定技巧,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的培养。其中,做好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知识的积累+自己的心得体会+社会热点、新闻的梳理和凝练”等。因此,法学院在刑法、民法、诉讼法等领域增设了多门案例研课和实务课,学生每周要写一至两万字左右的案例分析报告。写作是提高学生学术能力的基本功,要长时间训练和养成。授课模式的创新,对老师来说也是角色的转变,由单向传输到教练型的引导。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特点,不仅要求学生们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更要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提前给老师准备问题,这对老师也是一种促进,即“教学相长”。

展望未来 续写辉煌

教育部人事司人才与专家处、北京大学人事部负责同志表示,在北京大学党委领导下,北京大学进行了包括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在内的综合改革,为各学院的创新和深化改革创设了良好的改革大环境。北大法学院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各学科建设合理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全面成长的机制,不以“帽子”分配资源,为青年人才成长全方位提供支持和成长空间。

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局长、巡视员李志刚同志对访谈进行了总点评。他认为,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研究课题非常有意义,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我国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更加重视,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发展战略更加清晰。青年人才是整个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富活力、最具创造的一支力量。根据现有研究表明,25-45岁的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诉求。北大法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要求,把爱国奋斗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未来三十年大国之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青年人才更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未来希望。因此,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国家人才计划、人才项目设立的初衷,在于培养和支持拔尖人才、科技创新人才、跨学科人才,未来国家还要继续实行这些计划和项目,继续加大支持青年人才培养力度,这是我国人才开发的重要战略。同时,可以发挥更多社会和企业的作用,开拓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支持。

北大法学院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有其自身特点,一些经验值得兄弟院校学和借鉴:

一是积极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加强传帮带作用,全面助力人才成长。法学院侧重引进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丰富学缘结构,从国内外大学挖掘人才,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评各类重要人才项目和重要奖项。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强化团队的传帮带作用,实施“老-中-青、传-帮-带”工程,青年人才进团队,依托科研台和团队资源助力成长。改变“青年人才来校后进不了团队”“没人管”“合作难”的各类问题。

二是注重学科建设和教学能力培养并举,加大青年教师定向支持力度。北大法学院引导青年教师深度参与全英文硕士项目(2年),既授课又是论文导师,营造师生间亦师亦友的融洽师生关系,积极吸收青年教授参与“法学阶梯”系列学术报告,在国内高校法学界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提高了青年教师学术交流的能力与积极。北大法学院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青年教师科研座谈,全面了解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需求与问题,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请文书上进行细致辅导。

三是强化青年教师参与学院治理的力度,给青年教师提供发声的台。法学院有6位青年教师担任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代表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既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思维,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能力展示台,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能力提高。法学院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并多次取得良好名次,组织青年教师学术工作坊,在互动交流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院设科研项目”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兴趣,在15项“院设科研项目”中,11项由青年教师完成并有相应科研成果体现。

四是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锻炼。高水大学教师教学、科研、管理、培养学生、学术交流任务非常繁重,青年教师处于“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夹在中间要发展”的人生阶段,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心态,是难以承受的。课题组访谈的当天中午,正好是法学院午间太极拳锻炼时间。该活动已经进行十年,教师们从中受益匪浅。此外,老师们时积极进行健身、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游泳等各项运动,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大学法学院将继续勇立潮头,引领中国高校法学教育发展,为新时代培养出更多堪担大任的优秀法律人才。(作者:赵丹龄 徐启飞 寇光涛)

关键词: 硕果累累 团队访谈 教书育人 共同主持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访谈报告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