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经常会听到来自家长的两类声音:一部分家长一谈到“双减”,就会不淡定,甚至感觉有点慌:“学校减少了课内作业,孩子又减少了课外培训,这样的状况持久下去,孩子成绩会不会下降,中考还能不能考进名校?”还有一部分家长则非常乐得甩手:“减负了,没有竞争了,孩子学习无所谓了,想读就读,不读也罢”……
面对“双减”后的假期,家长如何做到理性而智慧呢?
“好孩子”的标准是多元的,成长道路也是多元的
首先,家长要明白,“双减”减少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并没有减少作为家长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减”不等于“放任、纵容”。家长要理智地看到,“双减”是减去孩子过重的、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减去不该有的教育“内卷”,但“减”不代表孩子不需要学习,不代表对孩子学习的妥协。
“放任”长不出个性,长出的是任性。在孩子成长阶段,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段成长经历。理性智慧的家长应该学会“放下”但不“放纵”。因此,要辩证看待“减”与“增”,勇担家长责任,守住教育的本真,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家长还必须读懂“减”背后的“好孩子”标准。“双减”的推行,其宗旨是科学理性地培养完整的人。“好孩子”的标准不能单一认定为“学习成绩好”,“好孩子”的成长目标不应只有“进入名校”。当学习和刷题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那孩子的生命也会显得苍白。家长必须打开视野、以更大格局看待孩子的教育,清晰认识到当今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哪些。格局决定孩子发展的宽度和高度,对孩子来说,学力比学历更为重要、好学比学好更为重要、成才比成功更为重要。“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样的,“好孩子”的成长道路是多元的。
从2022年元旦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指出,家长要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的品德、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作为家长,不要做焦虑的父母,而要关注孩子的好习惯、好态度、好方法、好品质的养成。这个关注的先后顺序,切不可颠倒。
“双减”为孩子腾出的时间多了,家长要引导孩子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精耕细作”。尤其是借寒假这段亲子相处时间比较长的机会,家长不能忽视那些需要关注的问题,顺序不可颠倒——即先重习惯培养、态度养成,再到学习方法的积累改进,最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
平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空出来的时间,要回顾复习一天或者一周的学习内容,尝试解决学科问题;引导孩子加强时间管理,学会自我计划,形成规划意识;教会孩子及时梳理错题,总结反思,自我纠错;优化孩子学习方法,鼓励孩子尝试探索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度安排好孩子体育运动、阅读书籍、收看新闻、参观实践等成长任务,倡导孩子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得;让孩子合理上网,远离网络游戏,塑造孩子的自律自觉……
日积月累,这些都将让孩子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将成为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陪同”不等于“陪伴”,亲子相处质量比时间更重要
很多人说,小聪明一时走运,大智慧一生走运。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中学阶段的学习是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当新中考改革出台,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政策“红利”到来的时候,家长们不用再一味执意纠结未来孩子是否会差半分、差1分没有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政策给了学生更多的录取机会和可能,给了孩子只需要面对校内竞争的简单局面,家长和孩子对学习的认识要转为学习品质与能力的储备和积累,这是人一生拥有大智慧的基础前提。
当下新中考改革,诸如语文的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英语听说的看图主题表达、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地理生命科学)案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政材料和案例分析、历史学科的史料分析等指向的都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更需要孩子拥有知识迁移与学习力、独立思考与表达力、自我认知与分析力、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双减”政策已经明确入法,新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指出“父母应该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最好的家长是能读懂孩子、相伴成长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与家长好比DNA的双螺旋结构,纵横交错有差异,彼此支撑不分离,相伴相助共成长。
在这个寒假中,孩子多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家长则需要更好地陪伴并助力孩子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陪伴”不等同于“陪同”,“同”的目的性很强,过程中没有异议,而“伴”更强调彼此伙伴关系,强调心理和情绪上的关注,强调传递温暖和传递能量。对于孩子成长,家长不是要步步随同,形影不离,而是要做到陪而有为,伴而不同,讲究的是质量而不是时间。
让孩子内心充盈的同时,也要适当“留白”
“双减”后的首个寒假,家长与孩子如何相处呢?我想,应该平衡好一对关系——“充盈”与“留白”,真正地提高陪伴孩子成长的质量。
陪而有为,让孩子内心更充盈。高质量的陪伴不止是时间,更重要的是方式。寒假期间,可以用亲子阅读来“填补”,带孩子去书店挑选喜爱的书籍,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梳理内容,分享心得,从阅读中收获知识,滋养心灵;可以和孩子来一次亲子游戏,弄堂游戏、非遗游戏、棋类游戏、桌游游戏等,在游戏中放松心情,增进关系;可以来一场亲子运动,强身健体,协调能力;还可以进行一次亲子家务,居家劳动,包饺子、做西点、打扫卫生、做家常菜等,培养生活能力,体验劳动快乐;此外还可以来一次亲近大自然的户外亲子实践、听一场音乐会、看一次美术展等……这些陪伴将还童年以童年原来的样子,都会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自信、阳光,情绪更为积极,内心更为充盈,也使得家长与孩子关系更为亲密。
伴而不同,给孩子适当“留白”。在陪伴的过程中,家长们要注意平衡度,给孩子留适度的“空间”,允许孩子与自己有“不同”。
比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素质潜力,引导孩子理性规划自己的假期生活和成长方向,让孩子在假期中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家长可以每天利用半小时与孩子聊一聊,专注倾听孩子的所感所想,更为关注孩子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家长应放下偏见,允许自己的孩子有选择和试错……给孩子“留白”,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做法。
教育有时是充满“风险”的美丽风景。在“双减”背景下,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需要孩子成长的生活场所(家庭)和学习场所(学校)边界的淡化与融合,家与校、家长与老师要不畏“风险”,基于“双减”的价值目标聚合、志同道合。作为家长要更善于与子女沟通、更勇于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更敢于全面参与孩子的教育、更理性看待孩子未来成长,做一名智慧理性的家长。(张怡)
相关新闻
热搜榜
01-29
01-28
01-28
01-28
01-28
01-28
01-28
01-28
01-28
01-27
财经
更多>